温哥华外海今晨再发4.1级地震,居民梦中被震飞!10天3震,比Big One更逆天的在路上?

2025-03-04     温房网 1051 21

短时间内,大温居民是别想摆脱被地震支配的恐惧了!

据CBC News报道,今晨5点02分,温哥华岛东南部Sidney以东42公里处发生4.1级地震,最初报告的震级为4.6级。

此次的震中在美国华盛顿州Orcas岛附近,该岛位于温哥华和西雅图之间,BC南部海湾群岛以南。震源深度为17公里,较浅,因此温哥华、维多利亚、惠斯勒等地均有震感。

一位居住在列治文的居民发帖称自己被地震晃醒,感觉人要从床上飞出去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有人住本拿比高层公寓,被晃醒。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还有人在5点钟突然醒来,一分钟后,被突然开启的摇篮模式吓坏。

图片来源:小红书

市议员Peter Meiszner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刚才把我震醒了”,“温哥华市中心的大楼都震动得很厉害。”

住在维多利亚岛的作家Jean Paetkau在X平台上发帖称,这是她在该地区感受到最大的地震,事发时,她双手颤抖,跳进了床和书架间的空隙。

另一对岛上夫妇向Vancouver Sun回忆称,整个房子都在震动,家中的婴儿监视器启动了,防风百叶窗被震得嘎嘎作响。

John Simmon住在温西Kerrisdale一栋6层的混凝土公寓中,地震发生时,他床头的画框掉了下来,感觉有什么东西跳到了床上。

这一次,居民普遍反映没有收到公共警报。CBC News称,相关部门声明表示,这是因为地震的震级和强度低于可能造成损害的阈值,且目前没有海啸风险。

专家预测:还有比Big One更恐怖的地震

尽管这次的地震又是虚惊一场,CTV News在今天地震报道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件事没完,还将更新。”

这还真不是媒体危言耸听,短短十天内,这已经是大温哥华经历的第三起地震了。

2月21日下午,BC阳光海岸地区的 Sechelt地区发生4.7级地震(起初评级为5.1),由于震源深度仅为1公里,整个温哥华都有较为明显的震感。事后,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坐蹦床”、“荡秋千”的惊魂一刻。

图片来源:小红书

2月24日晚9点半,温哥华岛中部地区再次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所幸未造成损失。

小震不断表明了地震带的活跃,这就像悬在BC上空的一把剑,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大灾难会从天而降。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地震专家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一场9.0级的大地震,袭击从加州北部到BC卡斯卡迪亚断层线。这场地震可能会持续5分钟,并引发长达10个小时的海啸袭击,摧毁太平洋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上一次该地区发生9.2级特大地震还是1700年,据Capital Daily报道,那一次持续5分钟的大地震动引发了高达30米的灾难性海啸。

数据分析和风险建模公司 AIR Worldwide 受 IBC 委托开展的一项研究模拟了温哥华海岸 75 公里处 9.0 级地震的影响,预计加拿大总经济损失$956亿。

UBC结构工程学教授Perry Adebar博士预计,还将有另一场地震,虽然其规模比“Big One”小,但震源浅且靠近温哥华,破坏力更大。

去年,温哥华市主导了一项模拟研究,预估如果在Georgia海峡发生7.2级地震可能严重损坏本市6100栋建筑,导致1350人死亡和重伤。由于遍布老旧砖木和混凝土建筑,其中,温西、市中心东端、唐人街、市中心、Kitsilano等地将是重灾区。届时,将有超过1/3的居民流离失所超过三个月,并造成$170亿的经济损失。

Vancouver Sun透露,温哥华市分别于2000年和2011年制定了降低老建筑地震风险的计划,但从未落实。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估计,未来5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是1/5。

发生地震不能往外跑?

接二连三的小地震也提醒我们,是时候把制定应急计划提上日程了!因为你很有可能对此还一无所知!

2月21日发生的地震,是小编截至目前最强烈的一次地震体验。事发一瞬间,小编本能地拿起钥匙和手机往外跑,公寓的大厅里也很快就聚集了许多邻居。然而,专家提醒,这么做是错误的!

BC省地震联盟主席Naomi Yamamoto表示,如果地震发生时人们在室内,首先应该做的是,找到坚固的家具藏身,保护好头部,而不是往外跑。

因为,加拿大抗震等级较高,且住宅多为木质结构,木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地震发生时能吸收和分散能量,不易发生脆断。此外,木结构房屋使用了大量连接点,更能适应地震带来的晃动。

反倒是跑到户外可能会因靠近高压线、出现裂缝的墙体而遭遇危险。

Naomi Yamamoto还提醒民众,“地震时待在门框下方并不安全”。

应急包里有什么?

此外,专家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准备应急包的重要性。小编整理了一份应急包清单,供大家参考。

1.    足够3天至1周的食物(如蛋白棒),以及一把多用小刀

2.    每人每天4升水,供清洁和饮用

3.    充电器

4.    电池或手摇手电筒和收音机

5.    急救包和常用药物

6.    个人用品,如眼镜、隐形眼镜、卫生纸、卫生棉

7.    个人重要文件,例如护照、保险单据等

8.    小面额现金

9.    口罩、衣服和防水鞋

10. 口哨,用于呼救

11. 纸质地图,标记好全家约定的集合地点

不说了,小编现在去准备应急包了,希望永远都用不上!

新闻来源:CTV News,CBC News, Vancouver sun,Capital Daily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就能扫描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

 unnamed.jpg

做个看完就转的好同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