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宗方济各的辞世,全球13亿天主教徒的目光再次聚焦梵蒂冈。
据The Globe and Mail报道,目前西斯廷礼拜堂的烟囱与焚烧炉已经安装完毕,最快将在5月7日诞生新一任教宗。
自4月21日教宗方济各去世以来,梵蒂冈便进入了“教宗职位空缺期”(拉丁语为 Sede Vacante)。在此期间,教廷的日常事务由枢机主教团临时管理,但重大决策需等待新教宗上任后才能推进。
按照传统,教宗葬礼结束后15至20天内,全球枢机主教将齐聚西斯廷礼拜堂,召开“秘密会议”,选出下一位全球瞩目的天主教领袖。
延续千年的选举模式
这一惯例自1492年起延续至今,整个投票过程不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室内也不会安装摄像头。所有未满80岁的枢机主教,皆可拥有投票权。
目前全球共有135位符合此资格的枢机选举人,这些身着红袍的选举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很多人彼此并不熟识。
有缘的是,这些人里有多达108位枢机是方济各在位期间新任命的。比如,53岁的多伦多总主教Frank Leo便是在去年底被擢升为枢机,也是本轮选举中北美唯一的新任枢机。
此外,本届选举中,有52名来自欧洲的投票枢机,其中意大利人有17人。而亚洲与非洲的枢机数量则反而有着明显的上升,分别为23人与18人。
此次参与投票的枢机还有一些曾经没被代表过的国家参与,像海地、蒙古、缅甸、汤加、佛得角、中非共和国这些地区。有了这些国家的参与,也让本届选举更加多样化、更有看点。
在正式选举开始前,枢机们会在梵蒂冈一座现代化礼堂召开预备会议。由于彼此并不熟悉,大家都会佩戴名牌来互相识别。
虽然梵蒂冈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工作语言是意大利语,但不少枢机因上任时间较短,尚不熟练掌握意大利语,因此多以英语或西班牙语进行沟通、交流。
神父Thomas Reese打趣地形容,这一阶段就像一场“快速约会”,大家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彼此的思想与立场。
他们通常会讨论诸如:如何在传统教义与现代改革之间取得平衡;是否支持同性伴侣婚姻;是否主张提升女性在教会中的地位等议题。
此外,“共议性”也是重点话题之一,即教会应是自上而下发布命令,还是更注重包容与聆听,让所有信徒都能参与教会生活与使命。
神父Thomas Reese解释:“来自北美和欧洲的枢机们,往往希望选出一位愿意推动与新教、犹太教展开对话的教宗;他们也非常重视女性在教会中的角色。”
“还有许多枢机期待找到一位能在日益世俗化的欧洲与北美复兴教会的领导者。”
经过多轮交流后,每位枢机心中都会浮现出理想候选人形象,此人不仅代表他们对教会未来的期许,还要具备领导力、个人魅力,并能获得大多数枢机的支持,同时又不能过于妥协。
接下来,就到了投票环节,每位枢机都会将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姓名写在选票上,投进祭坛上的圣杯中。
投票属于匿名制,选票将在计数后当场焚毁。
被投出的候选人必须获得高于全场三分之二的投票,才能当选。
如果第一次出不了结果,就再进行投票,每天最多进行4轮投票,直到选出下一任教宗为止。
在此期间,所有枢机会被封闭在教堂内部,与外界完全隔绝,不接收任何外部信息。
选举的白烟和黑烟是怎么回事?
如果当天的投票没有选出新教宗,相关人员会混合高氯酸钾、蒽和硫进行焚烧,烟囱将排出黑烟,向外界传达“本轮投票未选出新教宗”的讯息。
而一旦选出新教宗,则会使用高氯酸钾、乳糖和氯仿树脂的混合物焚烧,产生白烟,并同时敲响圣彼得大教堂的大钟,向全世界宣布:“新的教宗诞生了”。
届时,成千上万的信徒会在教堂外欢呼庆祝。
新教宗会在接受枢机团中“执礼枢机”的询问后,确定自己的教宗名号,并换上早已准备好的白色长袍,前往被称为“叹息室”的空间中,进行短暂的祈祷与沉思,此时也是他身份正式转变为教宗的关键时刻。
随后,新任教宗将走上圣彼得大教堂中央阳台,首次向全球民众公开亮相。
枢机团总执事将高声宣布:“我们有教宗了!”,并介绍新教宗的名字。
紧接着,教宗会发表一段简短讲话,通常是向全世界传达祝福。
数日后,新教宗还会在圣彼得广场举行隆重的“就职弥撒”,标志着其牧职的正式开始。
下任教宗的热门人选有哪些?
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在强调教宗没有热门人选,毕竟在选举前过于高调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但各种关于“可当选教宗候选人”名单仍然层出不穷。
比如,由天主教记者与研究者独立运营的《枢机团评鉴》就列出几位备受关注的“潜在人选”:
1.70岁的意大利籍梵蒂冈国务卿Pietro Parolin,常被看作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平衡型”候选人。
2.67岁的菲律宾籍枢机Luis Antonio Tagle因亲民形象被称为"亚洲版方济各",在社交媒体上非常受欢迎。
3.69岁的意大利籍博洛尼亚总主教Matteo Maria Zuppi,立场偏左,支持维持梵中协议,即中国提出主教候选人名单,梵蒂冈做最终决定。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就能扫描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