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QS排名遭遇就业现实,当藤校光环面对移民政策——在加拿大的家庭究竟该让孩子冲英美名校,还是稳守本地顶尖学府?
不同教育体系背后,是职业路径、资源网络乃至人生轨迹的本质差异。
为了帮助更多在加家庭圆孩子的名校梦,新趋势温房网将于本周五(7月18日)上午11点,在温哥华举办线下讲座《名校之路,从规划开始》的英美升学线下讲座。
本次讲座将由Crimson教育集团资深升学规划专家主讲,结合真实案例,深入解析四大关键问题:英美名校最新录取趋势;须知的申请核心要素与时间规划;英、美、加三国本科教育体系对比;如何选择更契合孩子发展的升学路径。
有兴趣的家长扫码上方海报报名!席位有限,先到先得!
专业选择 = 决定未来10年的战略决策
近年来,英美高校在录取评估方式上不断升级,早已不再单纯依赖成绩。
招生官在筛选国际学生时,也开始更看重学生的长期投入、目标明确性以及跨学科潜力。
以美国为例,近年来藤校和Top 30大学的文书审核中,更看重学生对该学科的专业深度。
举个例子,比如以想申请美国名校CS专业的小明为例,仅有Hackathon竞赛经历已难以满足顶尖院校的录取标准。
招生官更想要看到,小明是否具备技术跨界应用能力(如开发帮助视障人士的AI导航APP);商业思维体现(项目是否考虑可持续盈利模式或用户增长策略?);社会问题洞察(技术方案是否针对真实痛点?如用区块链解决食品溯源问题。)
若小明想申请英国牛津剑桥等名校,则在申请时更强调面试与笔试(如TSA、PAT、MAT等)中的逻辑思维与学术深度。
但仅有能力还不够——如何在简历中精准呈现?怎样避免“弄巧成拙”?申请文书如何切中要害、又不模板化?本次讲座将为家长和学生一一拆解。
英美申请门槛高,但有章可循
很多家长误以为“高分+课外活动”就能申请美国常春藤或英国G5名校,但实际操作远不止如此。
美国申请涉及至少4个重要阶段:学术成绩、标化考试(SAT/ACT)、活动背景建设、个性化文书。
每一环节都要求提前半年至一年筹备。例如,一些前30的商学院已经明确表示推荐信必须由“熟悉申请人项目成果”的推荐人撰写,而非普通教师。
英国大学虽然重学术,但也不是完全“考分导向”。尤其申请牛津剑桥,还要面对面试与笔试(如PAT, MAT, TSA, LNAT等),而这些内容几乎不在加拿大常规高中课程体系内出现。如果没有提前针对训练,学生几乎难以应对。
即使这些都准备好,UCAS 申请的“五个选校名额”如何布局才最合理?美国Common App vs UC系统,有何差异?申请文书是否可以共用?哪些背景建设是真正“有分量”的(而非刷竞赛)?补录(Clearing)在英国是如何运作,学生是否真有“捡漏offer”可能?
讲座会为各位家长解答诸如此列的疑惑,以及提供给家长真实的申请学校时间节点,
从10年级的布局,再到12年级递交申请,每一步该做什么,家长届时也会一目了然。
加拿大大学VS英美大学
对于身在加拿大的家庭来说,“是否值得出国读大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方面,加拿大本地的大学如UBC、多大、麦吉尔,世界排名靠前,学术实力不俗,学费也相对亲民,移民政策稳定,为不少本地家庭提供了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尤其是对于希望毕业后留在加拿大工作的学生,加拿大大学无疑是更“安全”的路径。
但另一方面,英美名校依然拥有不可忽视的全球影响力和强大的人才网络。
无论是牛津、剑桥、LSE,还是哈佛、斯坦福、MIT,这些顶尖高校不仅教学资源丰富,而且校友资源庞大,对于未来进入国际级公司、跨国机构乃至创业圈都具有天然优势。
但,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适合哪一国的教育体系?英、美、加三国在专业培养方向、项目资源、实习机会上究竟有何不同?
真正适合的学校,从来不是“全球最强”的那一所,而是最契合孩子长期发展路径的那一所。选择之前,不妨从目标出发,厘清定位,再做决定。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类似的问题,欢迎扫码海报中的二维码,报名参加我们的线下讲座分享会。本次讲座将结合加拿大本地学生的教育背景与升学优势,提供实用、可落地的升学规划建议,助力你和孩子在英美名校申请道路上少走弯路。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就能扫描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