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熊经常出现在社区、公园和山林里,早已成了人们口中的“常见邻居”。
近日,Reddit上就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在本拿比山公园亲历的一幕:一头熊突然朝游客靠近,吓得大家四散逃开,再次引发大家对“见怪不怪”心态的担忧。
怕熊三分,作死七分
从视频画面来看,公园里原本有不少游客正悠闲地坐在草丛间休息聊天,氛围轻松自在。
就在这时,一只黑熊闯入镜头,径直朝人群走去。
拍摄视频的游客则在一旁不断喊话,用“hello”、“excuse me”试图提醒人群注意黑熊的靠近。
人们见状,立刻慌忙起身离开,但动作都显得格外克制,生怕惊扰到熊,引发它的攻击。
画面中,人群已纷纷散去,唯有一对情侣起初没有察觉黑熊已逼近,游客的声音变得更急切,想让他们尽快意识到危险并远离。
直到黑熊几乎走到身边时那对情侣才猛然站起,神情紧张地盯着它。
他们在准备离开的一瞬间,女孩又发现自己的鞋子落在原地,竟冒险朝黑熊走近一步把鞋子捡起,随后才缓慢后退,尽量避免与之正面冲突。
最终,黑熊径直走向他们留下的食物,大摇大摆地享用起来。
而那对情侣可能因为看黑熊没有明显的攻击性,不但没有表现出害怕,反而还停下脚步拍照记录这一幕。
这一幕也显得颇为矛盾:一边,人们在离开时小心翼翼,不敢有过大动作,生怕惊扰到熊,引发危险,说明大家对野生动物的威胁并非全然没有认知;
但另一边,那对情侣却又因为觉得熊看似温顺,就敢冒险靠近捡鞋子,甚至停下脚步拍照。
这样的行为看似镇定,实则缺乏足够的谨慎,一旦熊情绪激动或突然发起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网友神吐槽
在Reddit的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形容这个视频“既让人捏把汗,又莫名带点喜感”。
网友A调侃道:“加拿大人看到熊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礼貌地喊‘excuse me’,简直是最典型的加拿大式警告。”
网友B补充道:“为什么不直接喊‘熊’!这不比excuse me和buddy管用多了”
网友C马上接话:“他可能不想把黑熊吓到,让它误以为后面还有另一只熊在追它吧!”
网友D附和表示:“我把你这条评论念给我老婆听,我们俩人笑了整整一分钟。”
网友E则无语吐槽:“那女孩命都要没了,竟然还想着鞋子。”
网友F假装是熊在点评:“这自助餐体验太差了,谷歌评分一颗星。”
网友G继续装熊接梗道:“等我赶到的时候,所有食物都没,一颗星差评,要是能打负分我立刻点。”
熊出没,观光变冒险
类似的惊险场面在不久前,也出现在另一个华人社交媒体的分享中。
一位华人网友讲述了在BC的Cambell River观熊之旅中,差点目击了棕熊吃人的现场。
当时,游客们的船停在溪流入海口等待熊现身,这里既是鲑鱼洄游的热点地区,也是熊常出现的“天然食堂”。
就在大家屏息期待时,一艘载满游客的船却径直靠近沙洲。
不仅有人贸然下船,其中一名男子还独自走远(黄色箭头位置),甚至走进了熊的定点餐厅区域(红色箭头位置)。
网友的船赶紧向对方喊话,想把那名男子喊回来。一群人着急叮嘱“不要跑”,结果那个男子还是跑了起来。
虽然最终有惊无险,但整个过程几乎把野外观熊的禁忌犯了个遍。
事后,这群游客的行为也被专业向导严厉斥责,提醒他们在“大熊雨林”中冒险的后果不容小觑。
在另一起事件中,有一名亚裔游客在露营时发现了一只大黑熊,居然试图靠近黑熊拍照,当场被旁人厉声制止。
大哥最后还敢上手去摸。
结果大黑熊一动,他立马吓得拔腿就跑。
遇熊自保小贴士
明明各种警示牌都写得清清楚楚:“不要靠近”、“绝不能触碰野生动物”,但总有人选择视若无睹。
黑熊可不是动物园的驯服宠物,这种举动不仅冒犯了野生动物,更可能把自己和他人置于极大危险中。
加拿大的黑熊和棕熊通常是在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4月进入冬眠,现在距离熊冬眠还有2个多月,它们依然十分活跃。
无论是在爬山、徒步还是社区中遇到熊,都要牢记:
开车时不要下车拍照,应保持安全距离慢慢驶离;
遇熊不要奔跑,保持冷静,用声音提醒熊自己是人类,同时准备好熊喷雾防身;
露营时则要妥善收好食物和垃圾,避免气味吸引;
只有真正提高警觉、遵守规则,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在熊类频繁出没的区域,会看到诸如“注意有熊”、“不要喂食”、“保持距离”、“妥善收垃圾”等提醒标语。
它们可不是摆设,而是为了防止人类的疏忽让熊习以为常、靠近人群,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信息来源:Reddit, 小红书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就能扫描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